目錄
一、包子名
二、包子的基本做法
三、蒸包子的時間
四、包子趣聞
五、特色包子
六、其他種類包子
七、海外包子種類
一、包子名
包子是一種起源于四川的傳統(tǒng)面食,一般來說是由面包裹著餡制作而成,主要制作材料有面粉和餡。民間傳說包子是由三國時期諸葛亮發(fā)明的,距今已經(jīng)1800多年了。
包子這個名稱的使用則始于宋代,有據(jù)可查《燕翼詒謀錄》:“仁宗誕日,賜羣臣包子?!卑雍笞⒃唬骸凹答z頭別名”。饅頭之有餡者,北人謂之包子(意思是說饅頭沒有餡,包子有餡)。包子通常是用面粉發(fā)酵而成,大小依據(jù)餡心的大小有所不同,最小的可稱小籠包,其他依次叫為中包、大包。常用餡心為豬肉、羊肉、牛肉、粉條、香菇、豆沙、芹菜、包菜、韭菜、豆腐、木耳、干菜肉、蛋黃、芝麻等。
二、包子的基本做法
1、發(fā)面
有兩種發(fā)面的方法:
1)用面肥發(fā)面(通常叫大堿發(fā)面)
把面肥用水先泡開然后把面粉倒進去合勻,醒8小時待面發(fā)起是原來的1倍,然后對堿當面沒有酸味,稍微有一點點堿味,再醒半小時既可,蒸時鍋內(nèi)放點醋以免蒸出的包子皮有花點, 一定要用涼水把包子放進去再通電.
2)用酵母發(fā)面(通常是快速發(fā)面法)
配料:面粉500克,干酵母3克泡打粉5克,豆油1兩,溫水(250克--300克)根據(jù)面粉的吃水量,糖20克.
做法:
1)將面粉倒在案板上,加入干酵母,泡打粉,糖,混合均勻,扒坑;
2)在坑內(nèi)加入溫水,放入豆油.攪拌揉合成面團稍醒.大約1小時左右;
3)待面醒好后,做成自己想做的包子;
4)把做好的生坯擺入屜內(nèi).鍋內(nèi)放入冷水.再插電蒸13分鐘既可.
2、制餡
1)肉包子餡
買一斤豬肉餡(羊肉、牛肉),大蔥一顆,姜一塊把蔥和姜都切成末和肉餡放在一起,在倒入醬油、香油、植物油鹽、味精(雞精)攪勻即成為包子餡
2)三鮮包子餡
用料:面粉70克(兩小碗)豬肉30克(小半碗),鮮蝦仁5-6個(切碎成泥),雞蛋半個炒碎,白菜心適量(2兩),香菇 一個(切碎)蔥、姜、鹽、香油適量,自發(fā)面一小時前弄好待用,料酒少量。
做法:將蔥姜香菇加水三分之一杯),料酒與蝦肉、 肉末一起拌勻后加鹽,再拌勻加入炒好的雞蛋,把白菜心切碎放在一起攪拌均勻不加醬油,做包子餡。包子溫火蒸15-20分鐘。
三、蒸包子的時間
一般家里制作包子,生坯逐個放入籠屜中后,每個包子之間要留有約2指寬的空隙。籠屜放入鍋中,鍋底加適量清水,加蓋用旺火蒸約10-15分鐘即熟。經(jīng)過發(fā)酵的包子、饅頭有利于消化吸收,這是因為酵母中的酶能促進營養(yǎng)物質(zhì)的分解。因此,身體消瘦的人、兒童和老年人等消化功能較弱的人,更適合吃這類食物。同樣,早餐建議吃面包等發(fā)酵面食,因為其中的能量會很快釋放出來,讓人整個上午都干勁充足;但對于要減肥的人來說,晚餐建議少吃饅頭,以免發(fā)胖。
四、包子趣聞
南北朝的陳國建都在建康(今江蘇南京),末代皇帝陳叔寶,人稱“陳后主”。陳后主十歲的時候,十分貪玩, 他嫌呆在宮中悶得慌。有一天穿了一身便服,悄悄地溜了了宮門,跑到了秦淮河邊瞎轉(zhuǎn)游。這兒店鋪、酒肆、茶樓、布莊、米號……門面挨門面,多得數(shù)不清。他擠在人群中,兩只眼睛都不夠用,覺得比冷清的皇宮好玩多了。走著玩著,他來到一家包子鋪門前,才出籠的包子,香味兒撲鼻,饞得他直流口水。他想吃,可又不懂花錢買的規(guī)矩,伸手拿起一只剛出籠的包子,張嘴就咬,越吃越覺得包子味道好。吃了一個又一個,撐得個肚皮滾圓,嘴一抹就走。店家看他穿的綢、著的緞,不象尋常人家子弟,也沒敢吱聲。第三天,陳后主又來拿包子吃。店家忍不住了,說:“小主顧,這鋪面本小利微,入不敷出,您來吃包子,一次兩次算小的請客,天天來吃,實在消受不起。瞧您穿戴是大戶人家,不在乎幾個小錢,還是請留個帳頭,日后也好侍候。”陳后主瞪著眼,聽他說吃東西還要給錢,覺得奇怪。他哪里遇到過這種事呢?不過要留名兒,他倒聽懂了,心想:我的名兒誰敢叫!于是隨口就說:“朕是一條龍?!钡昙衣牪幻靼祝f過筆。陳后主抓起筆,歪歪扭扭地寫了“一條龍”三個字。不久,人們都傳說那叫“一條龍”的小孩,就是小皇帝陳后主。達官貴人象潮水一般地起來吃包子,生意頓時興旺起來。包子鋪門口,皇帝站過的,人們就叫它“龍門”,這一條街被叫做“龍門街”,“一條龍”三個字也被裝裱上了中堂。以后,陳后主執(zhí)了政,覺得小時候的事有失體面,便以“造遙惑眾,欺君罔上”的罪名查封了這家店鋪。之后,“一條龍”的包子卻愈加出了名,一直流傳到今天。
五、特色包子
1、賈三灌湯包子
賈三是回民,西安的回民差不多都是經(jīng)商理財、運營資本的天才;同時,西安的回民有著悠久的吃苦敬業(yè)、愛國愛教的傳統(tǒng)。賈三依靠著優(yōu)秀的民族傳統(tǒng)和祖祖輩輩傳下的敬業(yè)精神,歷經(jīng)三年初創(chuàng),五年立基,十年的潛心發(fā)現(xiàn),二十年的不斷出新,創(chuàng)制出了“灌湯”形式的、以“賈三”冠名的系列美食?!百Z三灌湯包子”的價值和意義,不只是拘囿于為西安食苑填空補缺的層面,他的“灌湯包子”蘊籍著許許多多令人思考的東西。傳統(tǒng)的小吃多大以“頂盤挑架”“沿街呼號”形式買賣,進一步發(fā)展也就出現(xiàn)了“明鍋亮灶”“前店后家”的店鋪和街市格局,而賈三灌湯包子是以“集團化”的營銷思路進入市場的。賈三名下有自己的研究隊伍、營銷策劃隊伍和產(chǎn)業(yè)開發(fā)隊伍。
可以說,賈三以“灌湯包子”響名享譽,同時,賦予“灌湯包子”無限的價值和意義。賈三本著中國文化“攻其一點,不及其余”的傳統(tǒng)理論,用小小湯包做出了無限大的事業(yè)。賈三是西安小吃苑的一朵奇葩,夠得上貨真價實,也夠得上獨道獨行;他在展示西安小吃區(qū)域特色的同時,更多展示了西安穆斯林飲食文化的特色。香美,鮮咸適中。
2、開封灌湯包子
灌湯包就是包子里面有湯。灌湯包以前是北宋皇家食品.開封灌湯包不僅形式美,其內(nèi)容精美別致,肉餡與鮮湯同居一室,吃之,便就將北國吃面、吃肉、吃湯三位一體化,是一種整合的魅力。開封小籠包子已有百年歷史。風味獨特,是開封著名食品之一。小籠包子選料講究,制作精細。采用豬后腿的瘦肉為餡,精粉為皮,爆火蒸制而成。外形美觀,小巧玲瓏,皮薄餡多,灌湯流油,味道鮮美,清香利口,湯汁醇正濃郁、入口油而不膩。小籠包子最初是由黃繼善主持經(jīng)營的。他博采各家之長、制成的包子色白筋柔,獨具風味,很受食客贊譽。小籠包子原為大籠蒸制,后經(jīng)黃繼善師傅的改革,成了小籠包子。并對包子的面和餡,進行了大膽的革新。如原來的面是由三分之一的發(fā)面和三分之二的死面,后改為只用死面,不用發(fā)面,使皮更薄,且不掉底?;蠲婀に囈箢H嚴,要經(jīng)過搓、甩、拉、拽,幾次貼水,幾次貼面的“三軟三硬”的過程,才能達到要求。包子餡原摻有肉皮凍,吃多了膩口,后去掉。又以白糖、味精調(diào)餡,去掉了甜醬,餡內(nèi)只放姜末,不放蔥。打餡很下工夫,一直把餡打得扯長絲而不斷。小籠包子隨吃隨蒸,就籠上桌;其形:“提起一綹絲,放下一薄團,皮象菊花心,餡似玫瑰。
3、融智坊大包子
上?!叭谥欠霍敳恕钡拇蟀邮巧虾5貐^(qū)的特色北方名吃之一,其顯著特點是“個大餡多、皮薄勁道”。包子的面皮發(fā)的既松軟又不失勁道,餡料取材廣泛,根據(jù)個人喜好,各類蔬菜、雞鴨魚肉、生猛海鮮等都可以用來做餡。
融智坊大包子選料精細、做工考究、配料豐富,味道醇厚、花色品種多樣,個個"豐姿奪人"。融智坊大包子貼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習俗,制作快捷方便又不失民族文化特色。
六、其他種類包子
1、烤包子:新疆維族的一種特色包子,類似肉夾饃。少數(shù)民族少見有自己特色的包子,新疆烤包子便是其中比較出色的一種。
2、叉燒包:流行于廣東與香港的一種在餡里放入叉燒醬的包子,味甜而獨特。香港有一部以叉燒包命名的著名電影,由于電影的巨大影響,使得叉燒包之名遠播北方。
3、蠔油叉燒包:廣東一種加入蠔油的叉燒包,味道突現(xiàn)蠔油之味。
4、奶黃包:廣東特有的一種甜味包子,以蛋黃做餡,是廣東甜包子里最負盛名的一種。
5、小籠包:用小籠屜做的包子,很多地方都有小籠包,南方味道偏甜,北方味道偏咸。上海南翔小籠包與四川小籠包比較有名氣。
6、韓包子:成都一種比較有名的包子,由韓映斗創(chuàng)于1914年。
7、九園包子:四川地方特色包子。
8、龍眼包子:四川地方特色包子。
9、羊肉包子:用羊肉與白菜做餡的包子,口味鮮香獨特,流行于中國西北地區(qū)。
10、東河包子:福建地方特色包子。
11、灌湯包:開封特產(chǎn)的一種包子,因餡里有湯水兒而得名,很多地方都有這種包子。
12、鹽菜水晶包:湖南地方特色包子。
13、一品包子:河南開封地方特色包子。
14、老徽坊包子(微信):安徽地方特色包子,江南名小吃。
15、德園包子:湖南地方特色包子。
16、舍利包子:佛家的一種素餡包子。
17、二奶包:因包二奶一詞流行而得名,是商家為盈利而新創(chuàng)出來的一種包子名,包子本身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。
18、發(fā)面包子:泛指發(fā)面做的包子,大多數(shù)的包子都屬于這一種類型。
19、白面包子:用白面做的包子,大多數(shù)包子都是用白面做的。
20、苞米面包子:用苞米面做的包子,素餡為主,非常好吃。
21、肉包子:泛指用肉做餡的包子,大多數(shù)包子都是肉餡的,只是肉的種類不同而已。
22、豬肉包子:豬肉餡的包子,很多包子都是豬肉的。
23、素包子:泛指素餡的包子。
24、糖包子:用糖做餡的包子。
25、糖三角:做成三角型的糖包子,包子的一種變型。
26、火燒包:做成火燒外型的包子,肉餡居多。
27、豆包:用小豆做餡的包子,個頭比較小。是包子的一種變型。
28、粘豆包:用黏米面做的豆餡包子,個頭比較小。是包子的一種變型。
29、豆沙包:也叫澄沙包,是用去皮小豆做餡包的包子。
30、歡喜團:用包米面團的菜團子,素餡,很好吃。
31、水煎包:相傳起源于漢高祖劉邦的出生地江蘇豐縣,山東、東北等地亦有。
32、燒賣:捏口處放大量淀粉而使形成一種開口狀的蒸包,是包子的一種變型。
33、蒸餃子:蒸餃子是包子的一種發(fā)展形式,其本質(zhì)就是包子。
34、草包包子:濟南名吃,始創(chuàng)于20世紀30年代。因創(chuàng)始人張文漢先生憨厚淳樸的綽號“草包”而得名。
35、饅頭:南方人把包子說成饅頭,通常稱帶餡包子。
36、大餃子:一種做成餃子形狀的大個發(fā)面包子,只流行于東北。
37、包熹婆包子:溫州地方特色包子。
七、海外包子種類
包子在中國周圍的其他民族中也廣為流傳,并且發(fā)展成有自己特色的包子。
在菲律賓有燒包(Siopao),外形如饅頭,內(nèi)餡以豬肉、雞肉、羊肉、蝦仁、鴨仔蛋等。
在日本,包子叫作中華まん,まん(man)源于“饅頭”的“饅”,最常見的是豬肉餡。
在蒙古,包子稱作Бууз(buuz),多用羊肉絲做餡,有時也用犛牛肉。
在越南,包子叫做餅包(bánh bao),內(nèi)餡用豬肉、洋蔥、蘑菇、雞蛋、蔬菜等制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