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錄
一、面條
二、面條的起源
三、中國面條文化
四、面條的歷史
五、南北方面條文化差異
六、面條增筋劑
七、面條增筋劑的增筋效果
八、面條增筋劑的使用方法及使用量
九、面條增筋劑在面條類中的增筋效果
十、餃子皮、餛飩皮使用面條增筋劑的效果
一、面條
面條,一種用谷物或豆類通過研磨成粉狀加水和成面團,之后或者壓或搟制成片再切或壓,或者使用揉、拉、捏、擠等手法,制成條狀(或窄或寬,或扁或圓)或小片狀,最后經煮、炒、燴、炸而成的一種食品。面條因為制作簡單、食用方便、營養(yǎng)豐富的、花樣繁多和品種豐富等特點而為世界人民所接受與喜愛。
二、面條的起源
中國、阿拉伯及意大利都聲稱是面條的發(fā)源地,但可考的關于面條的最早文字記錄是東漢時期的中國。而且在2005年,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葉茂林在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(約4000年前被地震掩埋)中發(fā)現(xiàn)了距今有4000多年歷史的面條,長約50厘米、寬0.3厘米,由粟制成,有最早的文字和實物佐證,很明顯面條是起源于中國。
在古代中國,食品衛(wèi)生條件較差,相對于其他食品而言,經過煮沸的面條最為潔凈,可以大大減少腸胃疾病的發(fā)生,因此面條成為中國最常見的食品之一。由于制條、調味的不同,從而使中國各地出現(xiàn)了數(shù)以千計的面條品種,遍及各地。面條在我國種類很多,如北京的炸醬面、河北的撈面,山西的刀削面、上海的陽春面、港臺地區(qū)的擔擔面等。面條的地方特色及其豐富,如節(jié)日喜慶的長壽面,國外的香濃意大利面等。著名的面條有:
新疆的拌面(俗稱拉條子)。
蘇州的蘇式湯面
北京的炸醬面、龍須面;
山西的刀削面,燜面,貓耳朵,饸饹,剔尖,撥魚等;
南京的小煮面:
杭州的片兒川,蔥油拌面,蝦爆鱔面,面疙瘩;
鎮(zhèn)江的鍋蓋面;
山東的福山拉面,打鹵面(濟南);
重慶的小面;
河南的燴面,糊涂面條,手工面葉,漿面條,撈面,熗鍋面,鹵面(俗稱蒸面條)等;
貴州的腸旺面;
陜西的油潑面,“biáng”“biáng”面,岐山臊子面,楊凌蘸水面,扯面,漿水面(漢中);
蘭州的清湯牛肉面(蘭州拉面);
武漢的熱干面;
福州的線面;
四川的擔擔面,豆花面,渣渣面(羊馬),清湯面(邛崍),燃面(宜賓),一根面(黃龍溪),鋪蓋面,麻哥面(武勝);
上海的陽春面;
廣州的餛飩面(有餛飩、面線合成)竹升面;
香港的撈面(不同于北方撈面)、車仔面、蝦子面等;
臺灣的擔仔面、牛肉面,花蛤仔面等;
安徽的板面;
河北的龍須面、勁面王、掛面、麻醬面;
內蒙古的燜面;
吉林的冷面、狗肉湯面。
三、中國面條文化
在中國,最初所有面食統(tǒng)稱為餅,其中在湯中煮熟的叫“湯餅”,即最早的面條。漢劉熙《釋名?釋飲食》中有索餅;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》中記有“水引餅”,是一種一尺一斷,薄如“韭葉”的水煮食品;唐朝又有稱為冷淘的過水涼面;宋朝飲食市場上的面條品種達10種之多,豐富多彩,有插肉面、澆頭面等;元朝出現(xiàn)了可以久存的掛面;明朝有制作技術高超的拉面,還有山西等地制作特殊的刀削面;清朝乾隆年間又有經過煮、炸后,再加入菜肴燒燜而熟的伊府面,這些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面條制品。
《荊楚歲時記》說:“六月伏日進湯餅,名為避惡。”惡,疾病和污穢也。伏天蒼蠅細菌多,飲食不潔,易患腸道疾病,而“湯餅”用開水沸煮,趁熱吃,這可能是古代伏天污染最少的食品,會大大減少疾病的發(fā)生。病人抵抗力差,當然要吃最潔凈的食品。這也就是為什么千百年來,侍候病人的飯食,多用面條。
今人考證,湯餅實際是一種面片湯,將和好的面團托在手里撕成面片,下鍋煮成。如果將“撕”改成“刀削”,就成了至今仍在山西一帶廣為流傳的刀削面。后來制面工藝改為:先揉搓到像筷子那樣粗細,一尺一斷,盤中盛水浸?!耙艘允峙R鐺上,挼令薄如韭葉,逐沸煮”(《齊民要術》),這時面的樣子類似寬面條。到晉時,又成細條狀。傅玄《七謨》道,“乃有三牲之和羹,蕤賓之時面,忽游水而長引,進飛羽之薄衍,細如蜀繭之緒,靡如魯縞之線”,這幾乎可以和厲恩海的手藝相媲美了。
面條的形狀最后定格為長條。到宋代,湯餅也改稱為面條(唐時叫“不托”)。面條的這種樣子,使人的聯(lián)想“因勢賦形”,把面與生日、壽誕聯(lián)系起來。按風俗禮儀,過生日賀誕辰吃長壽面。為什么過生日要吃面?宋人馬永卿在《懶真子》中說:“必食湯餅者,則世欲所謂‘長壽’面也。”為什么面條能作為人長命百歲的象征?因為面的形狀“長瘦”,諧音“長壽”。面條也就成為討口彩的合適的食品。還有一種說法是:漢武帝時,人們認為壽命長短與人中長短有關,人中長短取決于面孔長短,而面條正暗合“面長”,長壽面由此而來。
四、面條的歷史
面條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食物,它起源于中國,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。在中國東漢年間已存記載,至今超過一千九百年。最早的實物面條是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發(fā)現(xiàn)的,他們在2002年10月14日在黃河上游、青海省民和縣喇家村進行地質考察時,在一處河漫灘沉積物地下3米處,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個倒扣的碗。碗中裝有黃色的面條,最長的有50厘米。研究人員通過分析該物質的成分,發(fā)現(xiàn)這碗面條已經有約4000年歷史,使面條的歷史大大提前。面條最初只稱為“餅”,“水溲餅”、“煮餅”便是中國面條先河—— “餅,并也,溲面使合并也”(引:劉熙《釋名》),其意指用水將面粉和在一起所做出的食品均稱之為“餅”;以水煮的面條或面塊亦全作“餅”稱。
在不同朝代均有對面條之記載。由初期的東漢、魏晉南北朝、到后期唐宋元明清都有史料紀錄。但起初對面條之名稱卻不統(tǒng)一,除普遍水溲面、煮餅、湯餅外,亦有稱水引餅、不托、馎饦等。“面條”一詞直到宋朝才正式通用;“面條”為長條形,花樣卻多不勝數(shù),什么冷淘、溫淘、素面、煎面……皆屬“面條”;制面方法之多亦令人嘆為觀止,可搟、可削、可撥、可抿、可擦、可壓、可搓、可漏、可拉……中華面條既屬經濟飽肚的主食,還可作登大雅之堂的上佳美食。據史錄,很多達官貴人均喜吃面,并會以面食招待貴賓。
中國全盛時期–唐朝,便有提到當時宮廷要求冬天要做“湯餅”;夏天則做“冷淘”(冷陶即現(xiàn)今之冷面/過水涼面)。元代出現(xiàn)了可以長期保存的“掛面”;明代又出現(xiàn)了技藝高超的“抻面”。這些制面技藝的出現(xiàn)都為面條的發(fā)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。清代最有意義的是“五香面”和“八珍面”的出現(xiàn),而且在乾隆年間又出現(xiàn)了方便面的前身:耐保存的油炸的“伊府面”。其實中華面食在清朝發(fā)展巳相當成熟且穏定,甚至各個地區(qū)均有其獨特風味,如中國五大名面:四川擔擔面、兩廣伊府面、北方炸醬面、山西刀削面及武漢熱干面。加上中外文化交流與發(fā)展,更令中華面條、面食之文化于全世界大放異彩。
中華面馳名中外,對世界之面食文化亦有深遠影響。現(xiàn)今的日本拉面實于一九一二年由中國引入傳統(tǒng)拉面制作技巧到橫濱。
五、南北方面條文化差異
面條主要用麥子面粉制作,于面出現(xiàn)之前,飯、粥為普遍中國人的主食,但當面出現(xiàn)后,面條地位即跟米食平起平坐–北方人主以面食為主糧;南方人雖倚重吃米飯,但面食亦成為重要小吃。
南北兩地之面條實有著天壤之別。南方的“面”指以面粉制成的面條,以蛋面為主,用的并非雞蛋而是鴨蛋黃,面身幼、面質爽口彈牙。其中生面、干面皆有之。廣受歡迎的有細條干面及蝦子面;北方的“面”則指以小麥磨成的粉,面條多不用蛋,用之以堿水,加入堿水能令面條變得容易消化,故面條成為北方人主要食糧之故。跟南方的相比,北方面條面較粗,面質軟滑柔韌。如果在北方如果說“要面”,老 板只會給予面粉;而在南方,賣的則會是巳加工好的面條。
北方人以面為主食,因而面食較重其質和量。北方人做面常加時令葉類鮮熟,佐以生蔥、生蒜、香菜等調味,味重油多,配料及湯相對較咸,主要是驅寒,飯量大的也可配饅頭、燒餅。南方反之,因南方人以米飯作主食,面條為小吃或招待、迎合北方人口味,因小巧習慣喜以小碗盛放,但不放蔥姜、葉菜,喜歡放醬油、榨菜、明菜油,一般是掛面,外觀和口味對嗜好面條一族來說差強人意。
傳統(tǒng)面條當然以人手巧制,由和粉、打面、拉面或切面全用人手,不過南方及北方做面亦有所不同,各具特色。北方出名拉面,固名思義用手拉制而成,拉面要做得軟滑但有韌性,絕非易事,需膂力過人,對力度控制要得宜,剛中帶柔,才能做出佳品。反觀南方面條,卻重柔中帶剛,爽而不脆,關鍵亦在做面時的力度,面團和好后,利用人體的彈跳力以大竹壓之,面團壓簿,最后切成幼條。
六、面條增筋劑
面條增筋劑是專供面條鋪,以及制作各種面條餐館使用的改良劑,主要是用于提高和改善面條的筋度,使得做出的口感筋道,色澤白亮。加工者即使選用一般的中筋面粉,通過添加面得筋也能做出口感筋道爽滑的面條。
七、面條增筋劑的增筋效果
1、讓面條口感筋道爽滑,色澤白亮。
2、能使餃子、餛飩煮后不破皮,口感筋道。
八、面條增筋劑的使用方法及使用量
把稱量好的面條增筋劑與面粉直接混勻使用。面條增筋劑的使用量為面粉量的0.5-0.8% 。
九、面條增筋劑在面條類中的增筋效果
鮮面條、燴面、饸饹面、拉面、手搟面、擔擔面、重慶小面等,這些面食都有共同的要求,就是要求口感筋道爽滑、耐煮耐泡、不斷條。面條增筋劑不僅可以提高面筋的強度,而且對提高面筋的延伸性也有很好效果,面條增筋劑改善提高面粉品質的作用十分適合各種面條類制品,了解使用面條增筋劑可以加工高質量的面條制品,獲得好的經濟效益!
十、餃子皮、餛飩皮使用面條增筋劑的效果
面條增筋劑可以提高餃子、餛飩皮的筋度,制作餃子、餛飩皮添加面條增筋劑加工的餃子、餛飩皮光滑、不容易破皮;延緩和防止餃子、餛飩皮在儲存過程中的粘連現(xiàn)象。另外面得筋還防止和延緩餃子、餛飩皮在放置過程中出現(xiàn)的褐變現(xiàn)象。
面條增筋劑在餃子、餛飩皮面粉中的使用量為0.5%。